1932年江西省兴国县东村区苏维埃政府的通行证中华苏维埃赤卫队路条红四军通行证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路条1943年陕甘宁边区临时通行证1947年解放区河北省蔚县临时通行证民兵查路条1940年河北唐县,站岗查路条的儿童团抗战时期八路军用的路证印版1946年高平县通行证1946年山西解放区晋城县布质通行证,背后有“严防特务活动,保卫解放区”。晋绥边区二分区专员公署路条1948年胶东解放区通行证,看清楚了:64人携带、炮弹可不是闹着玩的!没有通行证肯定行不通。1948年青州市政府通行证县长批的通行证区长、副区长批的通行证村长、村主席批的路证参谋长批准的通行证连长批准的通行证华东军区通行证八路军总司令部专为俘虏发放的特别通行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 《蒋区和平居民下乡扫墓通行证》当日有效两日内有效一周内有效限三小时,快去快回!有截止时间
这次疫情期间,许多小区、村庄、街道实施封闭管理,发放临时出入通行证,严格进出制度,凭证、凭票通行。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通行证的,你就是说破大天也白搭。这通行证一下子成了无数中国人当下的生活必需品。凭证出入的人们,又仿佛回到当年的票证时代……看着小区门卫、保安和戴着红箍的居委会大妈们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检查出入证,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儿童团扛着红缨枪查路条的情景……
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都实行通行证。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内的交通要道边沿地区集镇、村头都设有岗哨,凡根据地民众因事外出,均须到指定政府机关办理通行证,以备沿途岗哨查检。通行证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防范敌特进入根据地刺探情报、骚扰破坏。
设岗检查通行证,也叫查路条,路条就是一种通行凭证,也叫路证,是战争时期我根据地、游击区交通往来的通行证,为出差执行公务人员通过哨卡之用,用过收回。
那时的路条是见证身份的重要凭据,具有现在的介绍信和通行证的功能,当时没有身份证,判断被查者的身份就是靠出门开据的路条,用完之后,即收掉销毁,
由于查路条需要一定的人力,并消耗大量时间,青壮年男子要参加劳动生产,查路条的任务就主要交给妇女和儿童团完成。徐特立在《中国妇女的历史任务》中写道:“在土地革命时期,妇女和较大的儿童,都担任后方放哨,检查路条。”
“同志我问你,你到哪里去?通行证儿你可带着哩,拿过来看看,拿过来看看,你才能过去,因为情况关系,马虎不啲。”
这是流传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歌谣,反映了当年査路条的情形,以后又传唱到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和《共产儿童团》《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齐名的红色儿歌。
那时的通行证、路条通常都是纸质的,个别也有纺织物,如山西省高平县民主政府颁发的亚麻质地通行证,有效克服了纯纸条携带容易揉碎的弊端。
通行证上书写内容没有统一规定,通常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业(身份),从哪到哪,事由,携带何物等等。
兹有荣誉军人刘心宽同志还乡到崞县休养,带路费米票九斤、菜洋一千二百元,因身体残废,不便步行,希沿途帮助动员临时军勤(最远不超过三十里),并给予住宿、做饭等便宜是荷。
路条的发放批准部门通常为政权机构,如县、区政府,或村委会等;也有部队机关或首长,甚至还有连长批准的。
通行证不仅发给我方军地人员,战争时期还有专门为敌方反正人员和俘虏发放的通行证。
还是回到一开头的话题。由于这次防疫期间各地的通行证并没有统一格式,基本是由街道、社区、物业自制,通行证的规格造型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大到上班返校,小到出门买菜,甚至上厕所都要有通行证。
便条型出入证:比简约型还简单,就打印在纸上,甚至手写,盖上个公章,照样好使。
口令式出入证:有的小区更是别出心裁,采取“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套路,用接头暗语代替出入证。
温馨提示型出入证:有的出入证上除了基本要素那几个字,还有防疫口号或注意事项。
特别提示您:难得出门购个物,东西要买全多购!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真是不厌其烦。
一个出入证上有三个古近代名人,上联:东西南北辛弃疾;下联春夏秋冬霍去病;横批:大家康有为。网友赞叹“出入证太硬核了!”
其实,不管通行证长啥样,功能都一样,没有就不放你过去,对谁都一样。特殊时期,希望理解,“因为情况关系,马虎不啲!”
最后,再提醒一句:等疫情过去之后,建议别着急扔出入证,这是一段非常时期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很多人都看好它的收藏价值。
著有《中外军服大观》、《世界各国军衔图鉴》、《二战中的经济战》、《中国百年军服》、《新中国首次授衔实录》、《历史上的两栖战》、《蒋介石的文臣武将》等30多部,并发表论文500多篇。在《军事史林》开辟有专栏《徐大校信箱》,答疑解惑,并多次作为特约嘉宾,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腾讯网等著名网站,讲授军事知识。